有一种研究叫做“英国的研究”


如果你经常读科技新闻,你可能会发现一个规律 —— 很多来自英国的研究,似乎有一种特殊的品味。我随便用“英国 研究”这两个关键词在 Google 搜索,两页之内的结果包括如下这些消息 —— 

英国研究称喝酒可激发各种情绪,啤酒、白酒喝完心情不一样
英国研究:婚姻关系改善心脏更健康
英国研究人员发现鱼也有不同性格
英国研究: 走路玩手机改变行走方式
日饮多少咖啡最好?英国研究称三到四杯
英国研究:驾考通过率和智商可能存在反比

这跟我们一般理解的研究好像不大一样。当我们听说“研究”的时候,我们一般想的都是高难度的、前沿的、不容易理解的严肃活动,比如物理学家对早期宇宙的研究。这些来自英国的研究都是一些听起来很亲民的小题目,你说没意义吧看到标题还真想了解一下内容;你说有用吧好像真的不值得被称为“研究” —— 婚姻生活改善能让心脏更健康?这难道不是废话吗?

如果科学新闻有娱乐版,一定是英国科学家的天下。以前一提英国科学家人们想到的是牛顿和达尔文这样的人,怎么现在英国科学家开始研究喝酒对心情的影响了呢?

我十多年以前就注意到了这个现象,而且还提出一个理论解释。当时我年轻气盛,专门写过一篇文章,说为什么英国科学家喜欢研究这些低俗的东西呢?因为现在的英国文化是低俗文化,而英国王室对此应该负主要责任。王室没有实权却保持一个很高的曝光度,常年作为八卦新闻的主角却又有最尊崇的地位,这给国民一个什么榜样?英国人还能有点正事儿吗?

当然现在我已经否定了那时的想法,我认为即使是今天,英国也有很多了不起的人在做了不起的工作。在物理学方面英国的研究至今也是特别强,比如以“希格斯粒子”闻名于世的物理学家希格斯就是英国人,霍金也是英国人 — 当然了,霍金也经常上娱乐版。

那到底应该怎么解释英国研究的独特品味呢?最近,英国的《新科学家》杂志专门分析了英国科学家 [1]。这篇文章的切入点非常有意思,它说的是“英国科学家”在俄罗斯人眼中的印象。

原来“英国科学家”已经成了俄罗斯人特别喜欢的一个“梗”,一个文化迷因(meme)。 俄罗斯媒体、特别是俄通社,经常报道英国科学家的研究。俄罗斯人的印象中,英国科学家做的都是疯狂的、愚蠢的项目,明明没什么用还弄得一本正经。

俄罗斯人甚至还编排了英国科学家的笑话。比如说,英国科学家发现生日能使人长寿 —— 生日过得越多的人,寿命就越长。英国科学家发明了一种从墙里走出去的方法 —— 这个东西叫做“门”。

现在俄罗斯已经成为英国科学家的研究的第一消费大国。英国一个不知名的研究机构的小研究,在英国都没多少人知道,在俄罗斯能上头条。俄通社对英国科学家研究的报道是对美国科学家研究报道的两倍。俄罗斯一位歌手专门写了一首流行歌曲,就叫《英国科学家》。俄罗斯还有一家连锁咖啡店叫“英国科学家”。

那么这篇英国人写的文章说,根据俄通社的报道,有一位英国科学家专门做了研究,为什么英国科学家带给世人这样的印象。

这个理论是这样的。科学家最想要的就是声望,获得声望最高效率的方法,是选择满足如下这三个条件的研究 —— 

想法要新颖;
规模要小,这样成本低;
要能够快速得到结论,所以统计方法就不需要那么严格。

把这三条放在一起,正好就是那些英国式的研究。那为什么这些研究非得发生在英国呢?因为英国专门有一个国家资助项目,叫“卓越研究框架(Research Excellence Framework)”,它资助的标准就是看你是否能把论文发表在像 Nature、Science 这样的顶级杂志上 —— 而这种杂志,又特别喜欢新颖的研究。

对此我深有体会。物理学家花几百万美元做实验也未必能确保一篇顶级期刊论文,但是心理学家们,只要想法好,那发一篇 Science 是真容易啊。而且很多结论不靠谱的研究都能发。

《新科学家》的文章还分析了另外一个原因,那就是英国文化比较能容忍怪人。有个专有名词就叫“英国怪人(British eccentrics)”。在英国文化里,你如果与众不同,搞一些怪异的东西,社会是可以容忍的。 

其实日本文化也有点这个意思,我们经常看到来自日本的一些怪异发明 ——

风条吹面机
方形西瓜

两国文化对科研事业的直接影响,就是英国和日本是“搞笑诺贝尔奖(Ig Nobel Prizes)”的获奖大户。

那我们应该怎么看待这个现象呢?我想说两点。

第一,我们前面讲《不充分均衡》这本书的时候说过,现代科研体系是一个不充分均衡。这个体系的价值观过度追求“新颖”。在物理学这种传统的硬科学研究领域,想要提出一点新思想,甚至提一个新问题,特别是还想引人注目的话,那是越来越难。

可是现在以科研为生的人那么多,大家要拿经费要获得声望,就必须尝试各种生存策略。那么相声界有句话叫“不占一帅就占一怪,不占一怪就占一卖”,“怪”和“卖”,也是合理的市场定位。

第二,换一个角度来说,我们可以从中获得一个收获,那就是应该以平常心去对待科学和科学家。

咱们中国传统上一提科学家,要么就特别伟大要么就充满悲情。描写科学家一般都是“毅然回国,牺牲了青春投身科研事业”,或者就是收入低、工作累、还不通人情世故,都是没有个人生活的书呆子。

其实现在早就不是那个时代了,谈到科学家没必要非得肃然起敬、讲什么情怀 —— 科学家就是一个普通的工作。科学家和程序员、保险推销员、导游一样,都是工作,没有高低贵贱之分。

有一次我去看牙,我就发现我那个新牙医长得五大三粗根本不像个医生 —— 然后我就突然意识到,这说明牙医是个成熟的工种!什么人都可能当牙医。同样道理,现在什么人都可能当科学家。

俄罗斯人是把英国科学家的研究当娱乐节目欣赏,可是咱们中国媒体报道这些研究的时候,姿态还是非常严肃的。相对于俄罗斯人,我们有点太认真了。

不过现在中国也开始有玩笑对待科学研究的良好心态。从2012年开始,浙江省科技馆和果壳网联合搞了个“菠萝科学奖”,本着搞笑诺贝尔奖的精神,专门奖励那些“好笑而严肃”的研究成果。 

以下这些研究都是历届菠萝科学奖的获奖项目 —— 

数钱可以减轻疼痛 — 中山大学心理系 周欣悦 
中国人识别老板的脸更快 —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 韩世辉、马燚娜
男生追女生的数学模型 — 国防科技大学信息系统与管理学院 周星 克居正
早撒谎的孩子更聪明 — 多伦多大学儿童研究所 李康团队
棒棒糖要舔多少次才能舔完 — 纽约大学柯郞数学系 黄金紫团队
婚礼份子钱公式 — 长庚大学电子工程学系 赖以威
一个泳池里平均有140瓶尿 — 阿尔伯塔大学 李杏芳教授及其研究团队

我认为这些研究值得好好欣赏 —— 它们都有一种英伦风。 

[1]. How bumbling British boffins became a standing Russian joke, James Harkin, New Scientist, Dec. 19, 2017.

©得到|万维钢·精英日课2
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